《解决问题》教学反思
作为一位优秀的老师,我们要有一流的课堂教学能力,对学到的教学新方法,我们可以记录在教学反思中,那么问题来了,教学反思应该怎么写?下面是小编整理的《解决问题》教学反思,欢迎阅读与收藏。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活动总结】
本学期,我们以“解决问题课堂教学”为主题开展一系列的校本教研活动,力求解决我们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打造有效课堂。要实现全体教师的共同提高,必须有效开展校本教研活动。如何让校本教研开展得具有针对性、实效性?经过一学期的探索,我们发现需要从以下几个方面开展:
一、系统地规划教研主题内容
在设计相关教研活动时,我们考虑到:要让全体数学老师对教材有系统的了解。因此,我们将教材中相关教学内容划分为六次教研活动主题:低段“解决问题”例题教学探讨、中段“解决问题”例题教学探讨、高段“解决问题”例题教学探讨、苏教版“找规律”教学探讨、人教版“找规律”教学探讨、“找规律”与“解决问题的策略”综合探讨。通过由低到高的教学探讨,使全体数学教师对小学全册教材中“解决问题”的教学有一个系统的把握,同时在课堂教学和对学生的数学思维训练方面形成一个完整的体系,达成一致。
二、教研活动模式要具有针对性、实效性
有效的教学离不开对教材的把握、课堂的组织。如何有效地把握教材、把握教学,这不仅需要学习课程标准、教材分析,更重要的是在观摩真实课堂之后的集体评议与反思。因此,本学期的校本教研活动,我们特别重视听课前的学习准备与听课后的集体研讨,做到既立足课堂也跳出课堂,以整体、全面的视角透视教学:
①通过自主学习了解教研的主题内容与思考问题,把握研讨课的教材与教学内容;
②通过集体教研时的教材研习去深入理解教材知识体系;
③通过有针对性的评课,聚焦课堂进行教学方法的提炼;
④在反思中提高我们的课堂教学效果。
教研就是依托群体的智慧,借他人的眼睛观察自己,借出一双慧眼,收获的是更多的思想。每一次的研究课,为我们提供了丰富的研讨素材,大家从他人的课堂中审视到自己的长处与短处,在交流中取长补短。
通过这样的学习与交流,促进我们每一位教师主动学习、认真钻研,为形成适合自己风格、符合我们学生特点的有效教学而努力。
通过一学期的尝试,我们发现:打造精品课堂的教研活动本身也应该是一个精品。只有真实、有效的精品教研,才能实现精品课程建设研究的目标。
【活动后的思考】
1、如何调动教师参与教研的主动性?
系统的校本教研活动,需要老师自主的参与与自觉的思考,缺少学习的“自主性”也就失去了教研活动的意义,一切都变成形式主义。
教研是为教学而服务,如果教研影响了教师的日常教学工作,那么这样的教研是低效的。所以,如何调动教师参与的积极性与主动性是教研活动成败的关键。
2、如何合理分配教研组织工作任务?
学校里教研活动的策划和组织任务往往落在少数教师的肩上,这给他们增加了许多额外的工作。如何将这份任务进行分解、分配?让每位教师都成为组织者、策划者。
【活动后的建议】
通过校本教研提高小学数学教师课堂教学能力的校本培训应该注意:
①理论的培训应充分与课堂教学实践相结合。通过调查,我们了解到老师们比较喜欢结合课堂教学实践的讨论交流式的学习方式。因此我们的教师培训应该更多的关注课堂教学。
②网络培训要与集体教研相结合。建立学校教研网站,将网络教研与集体教研相结合,使教研的学习与交流形式更加灵活。尽管网上学习打破了时间与空间的限制,但是它不能代替传统的同事间面对面相互交流的集体教研式学习。语言交流的即时性能促进同事间智慧的碰撞。
③教师培训要对症下药,加强对课堂教学实践的关注。在设计培训之前应先对教师的教学实践进行初步了解,发现其中存在的问题然后制定培训目标。在培训过程中加强对教学实践的观察与交流,开展理论结合实践的针对性的案例问题讨论。
④校本教研(培训)的开展离不开学校行政的支持。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2一、选择贴近同学的教学内容,使同学爱学,乐学。
首先,同学在学习这节课之前,在生活中已经接触过简单的倒推思想,比方说乘公交车,早上上学,放学后按原路返回等等;并且,同学有四则运算的基础,我只是将同学以前接触过的简单的生活倒推经过加工,变为本节课中的带有数学味的倒推问题。因此,在本节课的教学内容选择上,贴近了同学的最近发展区。
其次我认为教学内容的选择,贴近同学的生活。我从引入时让同学初步体验倒推,到探索倒推的方法,再到综合应用,都是创设了同学喜闻乐见的情境,如:收集邮票,两杯果汁的多少;设计了同学喜爱的游戏,如:玩扑克牌。这种贴近生活常态的出现方式,一方面,激活同学实际生活中解决问题的经验,另一方面,使同学在熟悉的生活情境中,始终对本课的学习,有着浓厚的学习热情和兴趣。把生活引入课堂,充沛利用同学已有的生活经验,让同学贴近生活学数学,贴进生活教数学,真正体现了新课标中“数同学活化,生活问题数学化”“学有用的数学,学有价值的数学”,增强同学的数学素养。
二、选取合适的学习方式,在活动中自主建构
这节课中,我十分注重让同学在活动中进行自主建构。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在体验活动中学习
课一开始,就创设了说正反话,两杯水倒推的情境,目的是为了让同学通过这两个具体问题,充沛体验什么是倒推,怎么样进行倒推。也是在此时,我出示了板书:知道现在的数量,求原来的数量;让同学边体验,边学习,体验什么是倒推,并揭示倒推的一般方法。
(2) 在独立考虑活动中学习
在独立考虑中学习使同学经历思维的深刻性。如:在邮票问题中,我在赋予例题收集邮票的实际情境以后,提拱给了同学三条探索建议,就放手让同学独立考虑倒推,并结合同学考虑后的结果,组织同学进行互动交流,并在关键处给同学以“点化”,使同学对倒推有了更深层次的认识,从而点燃同学思维的火花。让同学经历一个自主探索的过程,这对每一个同学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形成发展,探索并应用战略的意识更有着潜移默化的作用。
(3)在游戏操作活动中学习
游戏是同学最喜欢的学习方式之一,我注意到了同学的这一特点,在课前设计了同学喜爱的翻扑克牌游戏情境。让同学在边玩边学,边玩边解决问题。从同学回答问题来看,这样的开始,是非常感兴趣也是十分有效的。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3在教学用比例尺解决问题的过程中,针对课本上出现的两种问题,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图上距离求实际距离,另一类是已知比例尺和实际距离求图上距离而且在教学的过程中,方法也有不同,同学 ……此处隐藏7791个字……每份是多少”和“把一个数按照每几个一份来分,看能分成几份”的除法应用题,会写单位名称。通过提供丰富的、现实的、具有探索性的学习活动,感知生活与数学的紧密联系,激发学生对数学的兴趣,逐步发展学生的数学思维能力和创新意识。新教材着重加了画图理解这一环节,加深对除法两种含义的理解。
学生基本能掌握这两种类型的题是用除法计算,但在表达方面还是比较弱。所以我在让学生根据解决问题的三步曲来进行回答。让学生根据所画的图进行比较,突出两个问题的结构特征,明确条件和问题,直观感知数量关系。引导学生结合图,动作用自己的语言表达思考过程,将对数量关系的分析与平均分联系起来,说明选择除法的道理。通过比较异同,认识到平均分虽然不太,但都是平均分,都用除法解答,在比较中突出除法含义的本质。在课堂上我先让学生个别说,让表达能力较好的学生带动,然后同桌说,但发现在说的过程中有部分学生比较懒散,没有认真说,对于中下生来讲说的环节还是挺困难的。以后可能在表达的环节要采取鼓励的办法,让好生带动差生,加深除法含义的理解。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4这节课是教学用除法解决“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的实际问题的。是在学习了除法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有一定的知识基础。 本节课通过复习引入新课,巩固旧知,为接下来的新课做了很好的铺垫。 通过老师摆一架飞机用了5根小棒,学生摆两架、三架、四架飞机,分别用了两个5根,就是10根……。
老师及时提出问题:你们摆的飞机架数是老师摆的几倍?学生直观看出摆两架飞机用了两个5根,用前面所学的“倍”的知识,就容易理解同学用的小棒是老师的两倍,也就是理解为10里面有2个5也就是10是5的2倍,揭示倍的含义。
通过让学生自己提出问题,表述数量关系,讲述倍的含义,培养学生的表达能力。 渗透数学里德转化思想。通过转化,将“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的道理迁移到“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从而使问题得到很好的解决。 这节课还有很多的不足之处。 课堂容量太大。一节课要完成两个例题和一部分的习题的教学,课堂容量很大,尤其对于低年级的学生。 还应注重设计一些拓展题,以提高孩子们的思维。
介绍解题方法时,太绕。比如“要求一个数是另一个数的几倍,就是要你求一个数里有几个另一个数”,本意是在总结一种解决问题的方法,可是忽视了二年级学生的理解能力。其实,只要在课堂上不断让学生模仿老师这样说就可以,比如:“要求15是3的几倍,就是要你求15里有几个3。”这样反复的说,学生自然能明白,并记住。 如何让孩子们更容易理解,板书设计还可以考虑更加的清晰明了。
《解决问题》教学反思15第一课时
假设是解决问题的常用策略之一,对学生分析实际问题的数量关系,积累解决问题的经验,感悟一些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都有着十分重要的意义。因此,我认真钻研教材,对照“真学课堂”的要求,精心设计了这一课时。
一、课前交流,渗透“等量代换”思想
“等量代换”是假设策略的核心思想,我在课前让学生重温了“曹冲称象”的故事,意在让学生明白曹冲用石头的重量来替代大象的重量实际上就是蕴含了一种数学思想“等量代换”,为解决课上的实际问题作了铺垫。在解决例1时,也确实起到了作用,大部分学生能很顺利的想到将大杯换成小杯,或将小杯换成大杯。
二、创设问题情境,形成认知冲突。
在学生口答完简单的只有一个未知量的题目后,出示例1含有两个未知量的题目,呈现对比强烈的问题,引导学生比较问题的结构特点,形成认知冲突,进而产生把复杂的问题转化成简单问题的心理需求,激发学生进一步探求解决问题策略的欲望。
三、以学定教,教学中适时调整教案
在教学例1时环节,我的教学预案上,我预设了学生解决问题的三种思路:第一种是全部是小杯或全部是大杯,第二种是通过画图再解答,第三种是列方程解答。但是在课堂上学生都是采用了第一种假设方法,画图也只有极个别的学生,全班没有列方程解答的学生。这时,我就调整教案,展示了第一种思路。方程的解法,我选择是一带而过,只需要让学生了解这类题目也可以用方程解答,方程也是假设的思想,而且列方程解答,相对列式解答来说就复杂一些,既然学生能掌握列式解答的方法,就不必要求他们列方程。
四、自主尝试后小组活动
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应该建立在学生充分自主的基础上。在解决例1时,我先让学生独立思考、自主尝试,列式解答。再让学生在小组内活动,说清楚每一步求的是什么。这样让组内学习较好的学生有自我展示的机会,对于后进生来说,在自主尝试的时候没有得出解决问题的方法,那么在小组活动的时候,他们可以听取组内其他成员的思路与方法,对他们理解题目起到帮助作用。个人认为在这些非操作类小组活动前,先由学生自主尝试,能培养学生面对难题时独立思考的习惯,让学生有勇气去面对难题。如果没有给予学生充分自主思考尝试的时间就进行小组活动,这样就会让学生对他人产生依赖,形成惰性,面对难题时也就失去了战胜困难的勇气。
五、展示交流多样化。
真学课堂的要求指出:要给学生充分展示、主动交流的机会。我在本节课中运用了组内展示、全班展示,直观展示、口答展示等形式。在学生小组活动时,让学生在组内充分展示自己的思路,在小组活动结束后我选取了两种不同方法的作业纸,通过投影仪展示在前面的白板上,让学生直观清晰的看清楚他人的作业,这时我并没有请被展示作业的学生进行自己作业的讲解,而是请全班同学共同思考这份作业的每一步求的是什么?再指名回答。我认为被展示作业的学生已经在小组内展示过了,没有必要让他再讲解一遍,应该给予他们更多发言的机会,同时又给予了全班同学又一次理清算式每一步的机会,再指名回答,在倾听他人回答的时候,这时全班同学又进行了第三次思考。
在展示“试一试”解题过程时,我并没有在投影仪下展示学生的解题过程。因为我通过巡视,发现全班基本都会做这道题,所以我只是让学生站起来回答问题,同时提醒学生倾听,这样让学生一边倾听同伴的发言,一边思考同伴说的是否正确。既培养了学生倾听的习惯,同时在倾听的同时又思考了一遍,强化了解题思路。
不足的地方:
一、回顾总结不到位。
教材上安排了“回顾解决问题的过程,你有什么体会?”这一环节,而我只是把这些渗透在解决具体题目中,并没有作为一个环节,回顾解决了的问题。我应该启发学生从为什么假设、怎样假设、假设后怎样思考等方面展开交流,并作适时的提炼和概括,以提升认识。
二、没有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整节课,可能由于后面坐了听课的老师,学生有些紧张,举手的学生不多。我没能很好的调动他们的发言积极性,所以有很多学生会回答但是手却不举起来,这就需要我平时在教学中要注意,多使用激励性语言,多鼓励孩子。
三、关注学困生还不够。
解决问题的策略在小学阶段是比较有难度的一部分,特别是对于学困生,不容易理解。这就需要我们老师在课堂上要时时的去关注他们,不能只考虑课堂的时间安排,而忽视了他们。